他清晰地记得与威尔特-张伯伦初次相见的那个夏天。
时间是1955年,地点在洛杉矶的登克球场。当时,一个年仅16岁的少年,在全国知名的篮球天才面前使出了自己的绝技:跳勾。
接球,快速转身,脚下起跳,手腕一挥,篮球沿着空中完美的弧线坠入篮筐。张伯伦虽有“高跷”之称,臂展惊人,却无法触及这一记优美的勾手。
围观的人群中,比尔-拉塞尔惊叹地笑了。他和张伯伦、盖-罗杰斯这些未来的NBA名宿当时不过是来打一场普通的野球赛,却意外目睹了一个高中生挑战篮球巨星的画面。“少年英雄!少年英雄!”拉塞尔忍不住上前拍拍少年的肩膀,语气中满是欣赏。
然而短短几年过后,这个曾经的少年英雄比利-麦克吉尔就站在了命运的另一面。他的身体紧贴着廉租房的粗糙墙壁,太阳穴处抵着一支冰冷的手枪。
狭小的空间里,两名白人警察环绕着比利,桌子上摆着他的身份证。看着曾经高大挺拔的黑人青年,他们冷漠地问:“比利-麦克吉尔,你打过篮球吗?”
麦克吉尔没有回答。他的内心一片灰暗,昔日的篮球梦想早已被冷酷的现实掩埋。他曾是1962年的NBA状元,但十年时间却把他从鼎盛拉入谷底,如今的他一无所有。
回想当年,他在犹他大学创下场均38.8分的恐怖纪录,却由于憧憬在NBA打球,拒绝了另一家职业篮球联盟高薪的邀请,改签了芝加哥西风的一份低廉合同。然而他的天赋并未在NBA得到充分发挥。他比赛中的跳勾技术虽然出众,却没被球队重视;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,同队的二轮秀白人新星工资竟是他的两倍,且战术地位远高于他。
转战纽约尼克斯后,他终于获得上场机会,也在几场比赛中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实力。在与湖人、凯尔特人、勇士等强队较量时,他的表现可圈可点。这一年,本该是他重塑信心的时刻。但除了得分外,他的防守和篮板并不出众,无法赢得球队长期的青睐。他被接连交易、打替补,最后甚至被裁。至此,他的NBA之旅风光不再。
在往后的ABA联赛流浪期间,比利常感到身体虚弱。医生诊断后发现,他的左膝多年前严重受伤,导致身体右侧长期过度发力,神经受损严重。原来,年少时医生便警告这场旧伤可能让他永远无法上场,但为了篮球梦想,比利拒绝手术,戴着厚厚的护具坚持比赛。训练和比赛过后,他总是悄悄去诊所抽取积液,无人得知他所承受的痛苦。
麦克吉尔的运动生涯终于在70年代结束,回到洛杉矶的他因没有大学学历而四处碰壁,连继父都拒绝让他住在家中。他发明了一招连张伯伦都无法盖帽的跳勾,却始终挣脱不了命运的重压。
就在廉租房中的那一刻,比利决定直面。面对警察的威胁,他忽然爆发:“开枪啊!反正我已经什么都不在乎了!”警察有所震动,但最终还是收起了手枪,将比利押往警局。没有确凿证据阻碍比利进一步承认所谓的罪行,一场误会随着手铐解开悄然结束。
从警局脱身后,比利的流浪生活并未结束。几位好心人,包括一位曾报道过他的记者,为他提供工作机会以渡过难关。他也得以在休斯飞机公司谋生,虽薪水微薄但能够维持生活。意外的是,他还在一次电影拍摄中担任了李小龙遗作《死亡游戏》的替身演员,替身的原型正是NBA名宿卡里姆-阿布杜-贾巴尔。
进入晚年,比利逐渐开始将自己的故事作为警戒,分享给新一代篮球运动员。在一次职业化讲座上,他强调生命不能只靠篮球维持,退役后的物质和精神准备同样至关重要。虽然他的建议曾被年轻球员嘲讽,但比利已然看透命运的轮回,信口道出的未来终会到来。
阳光明媚时的跳勾毫无瑕疵,但阴云密布时的人生踟蹰而艰难。比利-麦克吉尔的故事,是现实与梦想之间反差的残酷缩影,也是值得人们代代铭记的警示铭牌。